毛笔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毛笔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消息】改革开放40年山东烟台耸起一座座新地标

发布时间:2020-11-17 08:44:16 阅读: 来源:毛笔厂家

2016年动工2018年建成 夹河大桥是国内首座通车的独塔双跨自锚式组合梁悬索桥。YMG记者 初阳 摄2007年动工

2009年建成 文化中心是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2013年动工

2016年建成 胜利南路南延隧道是货真价实的“省内第一隧”。YMG记者 初阳 摄2009年动工

新机场先后荣膺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改革开放之初的烟台,城区面积狭小,道路不畅、配套不全、低洼破旧的建筑物随处可见。40年白驹过隙,如今,自东向西驶入市区,一座座醒目的地标建筑不时跃入眼帘: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书城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令芝罘区南部前往市中心车程缩短至10分钟,长度、投资、设计标准、智能化程度都在省内首屈一指的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国内首座通车的独塔双跨自锚式组合梁悬索桥、打通烟台滨海一线“最后一公里”的夹河大桥;年底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850万人次、2020年将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的新国际机场……

一座座地标建筑拔地而起,见证的正是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市民尽享地标建筑带来的交通畅达、生活便利之余,那些曾为项目施工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的几代烟台城建人甘当着“无名英雄”。他们或许没有在建筑物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但那些“痛并快乐着”的日子,却是烟台城建史上同样弥足珍贵的记忆。

我们回顾烟台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是要说明一个事实,就是烟台历来有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风气之先、走创新发展之路的优良传统。我们既能创造出令人瞩目、引人自豪的昨天,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令人向往的明天。

———摘自张术平在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肩扛手提,挥洒汗水奉献一座文化圣殿

2007年9月10日,由烟建十公司承建的烟台文化中心工程在寸土寸金的南大街黄金地段正式奠基,仅用两年时间,总投入10.7亿元、占地面积7.63公顷、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书城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便拔地而起,竣工启用———这里不但是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更是文化服务的平台、文明城市的窗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处累计浇筑砼11.5万方、钢筋2.4万吨、砌体3万方、抹灰25万平米,完成地下室地面作业5.9万平米、屋面作业3万平米的文化殿堂,刚进场施工时,却不是如今的盛景。

“文化广场工地在芝罘区车流、人流最密集的地段,空间极其狭窄,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许多大型施工机械完全派不上用场;工地南北道路极其狭窄,车辆又多,刚进场时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把钢管等主材运进工地。”回想11年前刚进场时面临的诸多复杂情况,时任该项目主任工程师、现任文化中心电缆隧道及变电站工程项目经理的张强记忆犹新。

文化中心施工仅钢管用量一项,就高达7000余吨,完全超出了本地市场供应量,施工项目部不得不从淄博、潍坊、济南等地高价购买,每次采购前,都要精确计算用量,既要避免工程“吃不饱”,又要避免仓储“压了仓”。进场不久,浇筑混凝土又遇到了麻烦:由于施工现场空间逼仄,支泵难度大,仅能在工地东面、西南面远距离支泵,因距离太长,运输管道经常被堵住;B、C区垂直运输时,塔吊不能全部覆盖,项目部只好组织人力搬运,硬是靠肩扛手提,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

张强告诉记者,文化中心施工B区的网架飘板及三只斜钢管柱吊装过程,项目组经历了漫长的“两班倒”:“运送钢结构构件的大型运输车白天不允许在市区行驶,只能晚上运送。项目部灵活调整作息时间,每天晚上组织构件运输,天一亮就开始卸车、吊装,甚至午休时塔吊司机也不下工位,天黑看不见才收工,一日三餐吊上去吃是常事,为的就是争取更多施工时间,多安装几支钢柱、钢梁,保证工期。”

历经18个月的艰苦奋战,气势恢弘、造型独特的文化中心建筑群拔地而起,施工体量及难度均为烟台建筑史上之最。张强的语气中满是自豪与欣慰:“一年半的时间里,施工事务繁多,责任重大,心一直是悬着的。竣工启用后卸下肩头的重担,终于可以放心睡个好觉了!”

踏泥冒雪,机场施工与老天“拼速度”

2015年5月28日零点,伴随着山东航空SC9001航班缓缓降落在蓬莱国际机场,烟台机场顺利完成“转场”。作为新机场的核心,集国内外航空出港、到达、办公、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航站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独立基础,不但完全满足了新机场的设计需求,更先后荣膺国家优质工程奖、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中国钢结构金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这一串串闪亮头衔的背后,却是130多名参建人员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回反复论证、无数次加班加点……“新机场项目是烟台人关心的大事,事关烟台未来发展。因此我们要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必须全部克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作为项目分管领导,时任烟建十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现任总经理的王岩峰回忆说。

“2012年3月15日,我们率先进入潮水镇以东平畅河东岸的施工现场,开始航站楼等工程。当时现场一片荒凉,道路坑坑洼洼,水电设施基本没有,每天宿舍到现场一公里多的步行,就像是一场探险。尤其是加班夜归时,时常有人迷路。”时任航站楼项目副经理、现任南山公园东侧安置房项目经理欧方文告诉记者。

生活困难逐渐被克服后,工作难题又显现出来:航站楼面积大,外观大多呈曲线、弧形,造型复杂,结构多变,最后项目部决定采用数字化测量控制和GPS等先进技术。欧方文回忆说,为测量准确,项目部员工走遍了现场的每个角落,遇到沟沟坎坎只好手脚并用,一天下来都成了泥人,“赶上下雨就更狼狈了,有时一脚踏进泥潭,半条腿都会陷进去,大家都开玩笑说洗了一个‘泥浆浴’。”

航站楼地下,有一条类似隧道的共同沟,用于安放电缆、管道、桥架及空调设备等,小小的空间里,却密集了2万多米各种管道、5000多米桥架、118台空调。为避免安装时设备之间出现磕碰,项目部人员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管道综合排列图,确定所有管线的精确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精度。吊装作业时,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像看宝贝一样紧盯每台设备,生怕它们受到一点碰撞。

然而,老天似乎总要给项目施工出难题。“2012年12月,就在航站楼B区8米层顶一块面积最大的混凝土浇筑前,突遭连续大雪,施工陷入停滞,而施工对天气的要求极高,在近一周的漫长等待后,天空终于放晴,我们赢得了难得的‘窗口期’。”欧方文告诉记者,为了不耽误工期,项目部全员上阵,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清扫积雪,绑扎钢筋,支撑模板。混凝土浇筑时,在现场点起了三个大火炉,才感觉有点儿暖和,这时才发现手脚都冻麻了,有些同事甚至生了冻疮。

“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准备后,我们开始混凝土浇筑,一切都按照方案有序进行着,可就在剩下45立方米没有浇筑时,突然又飘起了大雪。我们马上召集A区、C区的同事到场盖塑料布、棉毡和草帘子,大家一通忙活,仅用了不到10分钟,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保温覆盖也得以及时跟进。”此时,欧方文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了42小时,大家都已筋疲力尽,找个草帘子堆就躺下了,看着纷纷下落的雪花,瘫倒在地的项目组成员没有半句怨言,满脸都是抢工成功后的喜悦。

劈山凿岩,最复杂地况上建起“省内第一隧”

2016年12月16日,备受瞩目的胜利南路南延隧道及道路主体工程正式通过验收。这条隧道不但是货真价实的“省内第一隧”,在设计功能、智能化程度上,也为烟台市政隧道施工史上所仅见。隧道通车不但将令黄务区片前往市区节约至少10分钟车程,更将极大缓解山海南路、通世路、青年南路等路段交通压力,这条“大动脉”的打通,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刚拿到胜利南路一带地质勘查资料的时候,项目组成员都是一边看,一边摇头,一边皱眉。”烟建市政路桥公司总经理李力强对此记忆犹新:“整条隧道贯穿了包含F1、F2两类断层在内的Ⅲ级、Ⅳ级、Ⅴ级围岩;隧道洞口处为回填土质地层,开挖形成的边坡及仰坡均为土质边坡,稳定性较差;隧道右线出口东侧、距离隧道边线仅10米、垂直高度15米处有一所液化气站。无论是地质结构还是周边设施,都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给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错综复杂的地质结构,项目部因地制宜,大胆采用技术创新。掌子面爆破开挖是工程的施工难点,也是关系施工质量的重点,为了保证爆破效果,项目部专门聘请了爆破专家驻场指导,合理布局炮眼数量及分布,严格控制超挖、欠挖,避免造成二次施工问题,确保施工质量。钻眼放炮会产生巨大声响,在狭小的隧道内尤为刺耳。“虽然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但现场噪声巨大,交流依然困难,往往要喊好多次,甚至打着手势,对方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质检员隋新杰回忆说。

隧道内作业面狭小,平行作业、交叉施工的工程很多,再加上视线不佳、排风不畅、空气质量差等因素影响,导致靠红外线进行测量的各类测量工具的反射信号特别弱,每测量一个点需要反复测量多次,每次测量在洞内都要待两三个小时,特别是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仰拱、排水沟等工序同时进行时,技术人员更是需要一直待在洞内频繁复测,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副主任工程师姜贤德说:“我们进行拱顶质量检验排查时特别麻烦,需要在操作台车三层高的架子上来回攀爬,用手电照到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确保施工不存在任何一个漏水点。”

施工两年多来,项目员工从没享受过一次周末和假期,天天都是“工作日”。在他们辛勤汗水浇灌下的胜利南路南延隧道,每500米单侧增加宽3.5米、长度40米的应急停车道;隧道内LED灯具可根据天气条件、时间段及隧道内的能见度,自动调节光亮;安设15组30台风机用于隧道内的换气通风……这些,都是烟台隧道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次”!

上天下海,夹河桥飞架东西打通滨海一线

今年8月1日,伴随着车流缓缓从开发区海滨路驶入,备受烟台市民关注的夹河大桥正式通车,这也意味着滨海西路及夹河桥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总长1600米的东西新动脉,不但将芝罘区至开发区跨海通勤缩至3分钟内,更是国内首座通车的独塔双跨自锚式组合梁悬索桥。打通“滨海一线”最后节点的夹河大桥,未来不但将承载跨区融合的重要使命,更将是市民崭新的亲海观光地标。

隔海相望不足2公里,却令市民“望洋兴叹”,面对着“滨海一线”最后一处断点,来自烟建市政路桥公司、曾参建过红旗中路“两桥一隧”工程、新城大街跨辛安河桥工程、长春湖大桥等工程的夹河桥工程项目经理林祥领,带领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队伍,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毕竟,夹河大桥工程钢筋用量近3万吨,混凝土用量近10万方,大部分在海上施工,要在夹河入海口竖起高达75米的墩柱,还要完成同样高75米的夹河桥主塔。

在夹河桥工程施工的768个日夜中,无论是酷暑的烈日海风,还是寒冬的风雪交加,都成为项目技术人员的难忘记忆。夏日夹河桥工地的夜晚是潮湿而阴凉的,身上总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湿气,下半夜还不得不穿上外套才能抵御阴冷的海风;到了寒冬飘雪的夜晚,穿再多衣服、套再多防寒服,也抵不过一阵海上狂风。因为钢板滑、工作面狭小、海上起雾视线差等不利的施工环境,在测量放线中摔倒、磕伤的人员数不过来……

项目开工初期正值盛夏,临时设施正在建设中,技术人员挤在6个集装箱里,一间厨房、一间餐厅、两间办公室、两间宿舍,而一个集装箱仅有14平方米。一间14平方米的办公室,摆三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台电脑和打印机,四五个人坐在那里商议工地上的临建、水电、填土,其余人则忙碌地进进出出,狭小的空间里需要侧身才能通过;如果要用打印机和电脑,是要按照轻重缓急排队的。中午22个人挤在一起吃饭,吹着电风扇,个个都是大汗淋漓;午休更是自行解决,桌子前、椅子上、摞放救生衣的地上……22个人中,多数都是90后,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都铆足了劲头,每天奋力地按照计划节点推进施工进度,只为了心中“一桥飞架东西”的梦想。

去年7月,夹河大桥施工进入“大会战”阶段:头顶便是似火的骄阳,被晒透的钢筋摸上去热得烫手,工人的衣衫已经湿透,豆粒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汩汩而下。“那时老百姓最盼着下雨,工人也期待一场大雨带来点清凉,但我们工地最怕的就是下雨,只有在最干燥无风的天气,才最适合开展施工。为确保工程进度,一天都等不起啊!”林祥领告诉记者。

项目部人员的群策群力、日夜相继,换来的是夹河大桥提前4个月顺利通车,如今,沿行车方向,大桥索塔外形呈“门”型,寓意夹河之门,整座桥梁犹如一把“竖琴”,令芝罘区和开发区实现隔岸“握手”;烟台中心城区自蓬莱、开发区至牟平区旅游观光路“最后1公里”问题,也终于得以解决,飞架东西的夹河大桥,将有效为市区多条东西主干路分流,进一步丰富市区路网体系和道路通达能力,极大方便芝罘北部城区至开发区的市民出行。

杭州无痛人流费用多少钱呀

双流白癜风医院

宝清治疗牛皮癣专科医院

成都男科医院哪家好点